Mother's 100 Birthday
母亲欧阳翠100岁专题
Xiaobo’s article about the re-education camp
读后感-看了黄宗英写的“我在五七干校的日子”, 很感慨,引起了我和她同住一个宿舍的回忆, 历历在目:
文中提到我妈妈欧阳翠睡在她斜下铺,那是 70年代, (我在沪光中学读书),我和姐姐小琳, 去上海郊区奉贤塘外文化五七干校探望妈妈和过暑假,就睡在黄宗英阿姨的上铺旁边。那个暑假在上海作协五七干校的,就我们三个孩子去了, 我和姐姐,还有小黑赵劲,大家都在说他长得像他爸,是小赵丹。印象最深的是黄宗英阿姨每天第一个起床, 4, 5 点就肩挑锄头去田里了, 天气好热, 她下午下工回来, 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她那件半旧的黑色无袖香烟砂的上衣, 一大圈都被汗水湿透。
她总是笑呵呵的, 照顾着周围的人。 谢谢她, 经常手拿一小瓶新鲜的鲫鱼胆泡在黄酒里送到我家,(她家湖南路8号,离我家淮海路高安路口”逸邨“很近),给妈妈服用 。我妈妈患有底眼压青光眼, 病情发展很慢, 可能和服鱼胆有关,也活到100岁。逢年过节, 妈妈也带着我经常去附近巴金和她家拜年,她保姆做的菠菜肉丝炒年糕很好吃。保姆说赵丹最喜欢吃的是粉皮胖头鱼, 问我们是否可以替他买一些 。后来落实政策他们搬到淮海路上方花园,记得赵丹刚放出来不久,他好开心,給我们看他家里到处都是他要拍周总理的剧照和他的书法,后来各种原因,没拍成,他很失望。
这个文化五七干校, 住满了上海文艺界的“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”, 也让我和小琳饱了眼福。
过去在银幕和舞台上看到的的演员们和我们一起吃饭,去桃园摘桃子,上海音乐学院的大师们在很破的钢琴上练琴, 还是弹得很好听,我们在厕所里看见京剧演员童子林在抽烟,虽然干校生活很艰苦,大多数的他们, 对生活还是充满了正能量。
文章中提到的妈妈的作家同事, 我们都叫她们阿姨。 怀锦阿姨有着文革时很少见的漂亮细眉, 李子云阿姨, 文化部长夏衍的秘书,长的雪白粉嫩, 讲话慢条斯理的, 妈妈告诉我, 她没结过婚。
我很喜欢听她们讲一口好听的普通话,有时如朗诵, 有时如在讲台词,黄宗英和戴厚英的笑声最爽朗! 茹志娟阿姨( 上海作协主席王安忆母亲)讲话很幽默, 妈妈说她是个好领导, 记得她来我家,很喜欢玻璃板下面妈妈30年代的照片。罗洪阿姨是坐在妈妈办公桌面对面多年的“收获”杂志编辑, 妈妈和她为了编辑“收获”, 放弃了很多自己写书的时间,同时也把时间放在培养不少年轻作家上。记得在上海她家附近我参加了她 100岁生日午餐, 好几个7仙女都来了,罗洪阿姨活到106岁。
是的, 在干校时大家暗地里谈着戴厚英和闻捷的恋情。
我和戴厚英阿姨满谈得拢的,( 她和女儿都来参加我和小琳的婚礼),闻捷突然逝世, 我去看戴厚英阿姨, 她坐在床的角落 , 人一半在被子里。 告诉我, 她太伤心了,三个月不能下床, 后来她签名送给我她的书“人啊人”,(可惜不知我借给谁了, 找不到了)。闻捷2个女儿住在附近也常来往,她们是最坚强的女性。孔罗孙, 作协秘书长和我家一墙之隔,好多年来, 我们 同用一个厨房, 厕所和花园。 他太太原来是校花, 也真巧,花园里的月季花她为我们保养的很美, 他们家做的菜比我们好吃......
以上提到的好几个阿姨, 都是”七人集“里的作者。再次感谢彭新琪阿姨(”巴金先生“作者),邀请妈妈等上海女作家出版了“七人集”- 30 年前 上海女作家絮语。,2018年妈妈逝世前, 我和Jay每次回上海, 经常和妈妈去看望这些七仙女, 她们也很热情的等着我去,总是很亲切的对我说, "我看着你长大的"。目前6个已仙世,想起她们,还是很想念的,感到欣慰的是,她们都留下了自己的作品供我们后人借鉴!
时间真快,五七干校的经历虽然远去,我来美国已经38年了,见证和回忆这些阿姨们的生活经历,对我也是一个反思人生和感恩的过程,很多人建议,要我把这些“活史料”写下来,好像总是没有时间,今总算写了一点,谢谢鼓励我的亲朋好友,下次再叙!
黄小波 匆匆- 2025年1月20日于匹兹堡
读后感-看了黄宗英写的“我在五七干校的日子”, 很感慨,引起了我和她同住一个宿舍的回忆, 历历在目:
文中提到我妈妈欧阳翠睡在她斜下铺,那是 70年代, (我在沪光中学读书),我和姐姐小琳, 去上海郊区奉贤塘外文化五七干校探望妈妈和过暑假,就睡在黄宗英阿姨的上铺旁边。那个暑假在上海作协五七干校的,就我们三个孩子去了, 我和姐姐,还有小黑赵劲,大家都在说他长得像他爸,是小赵丹。印象最深的是黄宗英阿姨每天第一个起床, 4, 5 点就肩挑锄头去田里了, 天气好热, 她下午下工回来, 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她那件半旧的黑色无袖香烟砂的上衣, 一大圈都被汗水湿透。
她总是笑呵呵的, 照顾着周围的人。 谢谢她, 经常手拿一小瓶新鲜的鲫鱼胆泡在黄酒里送到我家,(她家湖南路8号,离我家淮海路高安路口”逸邨“很近),给妈妈服用 。我妈妈患有底眼压青光眼, 病情发展很慢, 可能和服鱼胆有关,也活到100岁。逢年过节, 妈妈也带着我经常去附近巴金和她家拜年,她保姆做的菠菜肉丝炒年糕很好吃。保姆说赵丹最喜欢吃的是粉皮胖头鱼, 问我们是否可以替他买一些 。后来落实政策他们搬到淮海路上方花园,记得赵丹刚放出来不久,他好开心,給我们看他家里到处都是他要拍周总理的剧照和他的书法,后来各种原因,没拍成,他很失望。
这个文化五七干校, 住满了上海文艺界的“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”, 也让我和小琳饱了眼福。
过去在银幕和舞台上看到的的演员们和我们一起吃饭,去桃园摘桃子,上海音乐学院的大师们在很破的钢琴上练琴, 还是弹得很好听,我们在厕所里看见京剧演员童子林在抽烟,虽然干校生活很艰苦,大多数的他们, 对生活还是充满了正能量。
文章中提到的妈妈的作家同事, 我们都叫她们阿姨。 怀锦阿姨有着文革时很少见的漂亮细眉, 李子云阿姨, 文化部长夏衍的秘书,长的雪白粉嫩, 讲话慢条斯理的, 妈妈告诉我, 她没结过婚。
我很喜欢听她们讲一口好听的普通话,有时如朗诵, 有时如在讲台词,黄宗英和戴厚英的笑声最爽朗! 茹志娟阿姨( 上海作协主席王安忆母亲)讲话很幽默, 妈妈说她是个好领导, 记得她来我家,很喜欢玻璃板下面妈妈30年代的照片。罗洪阿姨是坐在妈妈办公桌面对面多年的“收获”杂志编辑, 妈妈和她为了编辑“收获”, 放弃了很多自己写书的时间,同时也把时间放在培养不少年轻作家上。记得在上海她家附近我参加了她 100岁生日午餐, 好几个7仙女都来了,罗洪阿姨活到106岁。
是的, 在干校时大家暗地里谈着戴厚英和闻捷的恋情。
我和戴厚英阿姨满谈得拢的,( 她和女儿都来参加我和小琳的婚礼),闻捷突然逝世, 我去看戴厚英阿姨, 她坐在床的角落 , 人一半在被子里。 告诉我, 她太伤心了,三个月不能下床, 后来她签名送给我她的书“人啊人”,(可惜不知我借给谁了, 找不到了)。闻捷2个女儿住在附近也常来往,她们是最坚强的女性。孔罗孙, 作协秘书长和我家一墙之隔,好多年来, 我们 同用一个厨房, 厕所和花园。 他太太原来是校花, 也真巧,花园里的月季花她为我们保养的很美, 他们家做的菜比我们好吃......
以上提到的好几个阿姨, 都是”七人集“里的作者。再次感谢彭新琪阿姨(”巴金先生“作者),邀请妈妈等上海女作家出版了“七人集”- 30 年前 上海女作家絮语。,2018年妈妈逝世前, 我和Jay每次回上海, 经常和妈妈去看望这些七仙女, 她们也很热情的等着我去,总是很亲切的对我说, "我看着你长大的"。目前6个已仙世,想起她们,还是很想念的,感到欣慰的是,她们都留下了自己的作品供我们后人借鉴!
时间真快,五七干校的经历虽然远去,我来美国已经38年了,见证和回忆这些阿姨们的生活经历,对我也是一个反思人生和感恩的过程,很多人建议,要我把这些“活史料”写下来,好像总是没有时间,今总算写了一点,谢谢鼓励我的亲朋好友,下次再叙!
黄小波 匆匆- 2025年1月20日于匹兹堡